报告时间:2019年11月15日上午十点
报告地点:225
报告人:潘云翔
报告人简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优青,博士生导师;2010年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师从刘昌俊教授(长江、杰青、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攻读博士期间作为交换学生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和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学习两年,师从理论计算化学领域知名专家葛庆峰教授和梅东海教授;回国工作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Xu Rong教授(新加坡国家能源中心主任);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Energy Environ. Sci.、ACS Nano、J. Catal.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2篇,在Science、Nat. Commun.等重要学术期刊参与发表SCI英文论文32篇,论文被他引2500余次;获得天津市优博、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天津市自然科学奖等奖励或荣誉。
报告摘要:非均相催化技术是能源、环境、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支柱技术。非均相催化反应中,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深刻影响反应效率,而反应物吸附又与催化剂结构息息相关。因此,构筑具有特定结构的催化剂,精准调控反应物吸附,对于提升非均相催化反应效率至关重要。我们围绕“催化剂表面反应物吸附的内在机制”、“ 催化剂结构影响反应物吸附的规律”两个关键科学问题,遵循“认识吸附→调控吸附→利用吸附”的研究思路,以CO加氢、CH4重整和CO2加氢等典型非均相催化反应为模板体系,采用实验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手段,通过认识、调控和利用吸附指导催化剂设计、制备和应用,揭示了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的电子传输驱动反应物吸附的机制,阐明了催化剂结构限域电子传输进而强化反应物吸附的规律,建立起一套基于电子传输机制的精准调控反应物吸附的方法,构筑出一系列高性能催化剂,实现了反应物高效吸附,显著提升了CO加氢、CH4重整和CO2加氢等非均相催化反应的效率。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