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2年10月21日上午8:30-9:30
报告地点:博彩导航
北区1号实验楼227会议室
报告人:张晓兵 教授
报告人简介:
张晓兵,湖南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1989年考入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先后取得有机化工学士学位、有机化学硕士学位和分析化学博士学位。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及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爱思唯尔2017-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2010年至今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项目10余项,发表通讯作者SCI源刊论文150多篇,包括PNAS、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30多篇,现任Chemosensors副主编,及Spectrochim. Acta A、《中国科学-化学》、《化学学报》等期刊编委。
报告摘要:
生物体生化信息的高效获取是人类探索各类生命现象本质的重要环节,并为疾病早期诊断和肿瘤手术导航提供新方法,因此成为现代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与难点。基于分子探针的荧光成像技术因响应速度快、对样本损伤小、可实现实时动态监测等优点,已成为获取细胞和活体水平生化信息的强有力研究工具。然而,传统荧光学探针由于信号易扩散、响应特异性有限以及活体成像时背景干扰信号大等问题,难以实现细胞和活体中靶标的精准成像。针对这些关键科学问题,本课题组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1)为了实现细胞和活体内靶标分子的原位精确测量,本课题组基于氢键驱动小分子探针有序组装机制,开发了系列新型原位成像分子探针,建立了小分子探针荧光原位成像分析新方法;2)为了实现了复杂生物体系中生化信息的高特异性获取,本课题组基于荧光成像探针“构-效”关系的系统性研究,提出分子结构调控开发高选择性荧光探针的策略,发展高选择性生物成像分析新方法;3)为了降低生物组织的背景信号干扰并增强传统光学探针的组织成像深度,本课题组基于富电子蒽衍生物开发新型高亮度长余辉发光材料,发展有机长余辉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精准成像分析方法,首次实现清晰、自由活体动物的长余辉成像。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